初中信息技术论文(优秀18篇)

时间:2024-04-26 16:09:08 作者:曼珠

范文范本可以帮助我们发现和分析作品的共性和特点,进而提升我们的文学修养和写作水平。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一些优秀范文范本,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思路和参考。

初中信息技术论文

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运用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行各业和平常百姓的日常生活。信息科技课程已经成为学校必不可少的课程之一。那么如何进行初中计算机的有效教学呢?我在从事计算机教学过程中进行了一些尝试。

一、巧妙设计,激发学习兴趣。

计算机这门课中有很多知识都是比较抽象、难以理解的,这就要求我们计算机教师多钻研教学方法,在上课时多用易被学生理解的、新鲜有趣的事物进行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比如,在讲授powerpoint时,我们可以教给学生怎样插入自选图形,然后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引导他们合理地插入各种各样的图形,并加以修饰,还可以让他们从网上自己搜索一些动画、图标等,插入到自己的演示文稿中,从而创造出各式各样、生动活泼的演示文稿,然后再通过多媒体教学网络,将一些富有创意的作品放映给其他同学看,其他同学也可以从中受到一些启发。这样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法进行教学,完全符合他们的心理特征,不但不会增加负担,反而有利于教学,他们会学的更轻松、更愉快。在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教师应该认真钻研教材,认真备课,围绕相应的知识点多搜集一些相关的资料,从而巧妙地设计教学任务,将每一个任务都设计的明确、合理、科学,将所要传授的各个知识点蕴含于各个任务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注意引导学生去完成一系列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任务”,从而保证教学目标顺利完成,让他们尝到学习的乐趣,满足他们的成就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二、精讲多练,耐心辅导。

计算机学科的实践性很强,强调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纸上谈兵”,学生容易感到枯燥乏味。而盲目的上机练习也难以保证学习效率。所以每当学习新的操作内容时,一堂课中我一般只安排10分钟左右进行讲解、示范。讲一个问题时就让学生同步操作,然后关键的一步就是布置类似的练习让学生动手实践。等他们掌握以后再讲下一个知识点。这样每堂课讲授的知识学生们都能应用于实践并得到巩固,最终达到熟练掌握。

精讲多练,计算机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重在操作的课程,教学中应强调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课堂上,有时候有些内容讲得越多,学生听得越糊涂,讲一小时不如操作十几分钟。在许多实践课程中,注重教学质量、效果,采取少讲、精讲、多练习,通过精心设计、细致导入,让学生了解本节课学习的基本内容,然后再讲授新内容,最后进行巩固练习训练。一节课一般安排十几分钟进行讲解、示范,空出时间让学生有足够的上机实习熟练操作,使所学内容得到巩固、知识认知程度进一步提高。也可根据学生的理解知识能力,对讲授内容作一些适当调整,着重讲一些重点、难点、疑点,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让学生亲自去操作实习,在实践在提高对知识的理解水平。为了吸引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教师可以创设情境,设计问题。在设计某个问题的时候,要注意学生整体和个体的差异、特点与知识接受能力,充分考虑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认知能力和兴趣爱好等。在设计问题的过程中,要始终从学生的角度进行考虑,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设计。例如:在进行《网页制作》这一教学课程时,教师可以通过网络等途径搜集一些好的网页给学生看,告诉他们在网页中不仅可以有文字,还可以有优美的背景音乐,以及一些漂亮的动画及视频。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会立即表现出极大的学习兴趣。通过这样的一些情境设计,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无疑是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每当我接手一些新班级,总会发现其中有一部分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绝大多数非常简单,但是我深知:作为教师,不能因此而嘲笑、训斥学生。在辅导过程中,我注意与他们站在平等的角度,小心保护他们心中萌发的兴趣之芽,并用适当的鼓励和表扬树立他们成功的信心、决心。

三、开展第二课堂,培养思维能力。

在给所任的计算机班进行课外辅导时,经常进行编程提高的训练。这时,我就注意利用程序设计及算法自身的科学思维方法进行教育,通过分析问题、建立数学模型、确立算法、上机实践、调试程序、优化,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创造精神。课堂教学在形式上虽是集体授课,而实际上则是学生的集体化学习。课外活动小组则打破了课堂教学的局限性,学生们即可以有自己的学习进度,也可以互相探讨、交流,使每个人的思路更开阔、更清晰。若老师能适当引导,学生的学习热情就能很好的保持和提高。计算机课外活动的内容有编程训练和软件设计、网页设计、动画设计,活动宗旨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独立地学习知识、研究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在小组活动中,老师根据学生的自愿,把学生分成几个组,每组学生可以用老师提供的题目,也可以自己找题目,利用课堂所学的知识,编写软件,服务于各个部门。在编写软件的过程中,老师不控制每个组的进度,而是在学生遇到问题时,与学生共同探讨或指点。这样,学生的学习从原来的“老师要我做”,变成了“我要做”。在这种轻松的学习环境下,学生的创造性得到了最大的发挥。在小组活动中,我们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因为有了自学本领,就等于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当然,自学不等于放任自流,而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在规定的时间内去完成任务,老师则着重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与学生共同研究,启发学生找出解决办法。

总之,“教无定法”在某种意义上是有一定道理的。教学方法必然具有多样性、灵活搭配性和创新性。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实践、创新,设计最好的教学方法,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不断体验成功。计算机教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的课程,教师如果按传统的按部就班、照本宣科、先讲后练的方法,往往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好动、好强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兴趣,从而为他们后续学习计算机其他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初中信息技术论文

摘要: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成为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用探索法、发现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在建构意义过程中,要求学生主动去搜集并分析有关的信息和资料,对所学习的问题要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

关键词:教育建构主义;信息技术;科学方法的培养模式。

教育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是主动建构知识而不是接受知识的过程,教学是支持建构知识而不是灌输知识的过程,是在理解、感悟、批判过程中建构知识。信息技术课程以培养学生的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保存信息和利用信息为目的,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复杂的现实问题,发展学生的信息能力,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其中,科学方法是认识自然或获得科学知识的程序或过程。具体地说,科学方法主要包括观察法、实验法、比较法、分析法、综合法、归纳法、演绎法等。下面笔者将在建构理论下谈自己实践的几个信息技术科学方法的培养模式。

一、建构主义的关键假设与启示。

1.个人建构主义的关键假设。

知识是通过经验建构而来,学习产生于个人对知识的阐释,学习是学习者在经验基础上主动建构对意义理解的过程。这几个关键假设带给我们的教学启示是教学就是创设优化的学习环境,制造适当“困惑”,帮助并引导学习者解决“困惑”为核心,来支撑个体对知识的建构。

2.社会建构主义的关键假设。

学习是磋商不同观点的社会性协作过程。这个假设给我们的教学启示是教师和学生都是学习者,是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学习,师生相互促进,共同成长。

3.与境说的关键假设。

学习应发生或置身于真实的场景。这个假设给教学带来的启示是教育应跟情境脉络有关,称之为“情景认知”,这种学习类型叫做“真实性学习”,这种教学称为“抛锚式教学”。

二、贯彻新教材培养科学方法的模式之一――观察法。

人机交互是多媒体计算机的显著特点,多媒体计算机可以产生出一种新的图文声色并茂的、感染力强的人机交互方式,而且可以立即反馈。这种交互方式对于教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因而形成学习动机。

1.课堂演示。

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成为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用探索法、发现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在建构意义过程中,要求学生主动去搜集并分析有关的信息和资料,对所学习的问题要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课堂教学中教师演示式的导入,也就是通过课件的演示进行导入课堂内容,最能调动学生的情绪,起到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的作用。

2.活动与探究。

个人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的建构必须有科学的思维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把重点放在指导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上,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积极而广泛的思维,既接收信息,又传递和加工信息,诱发悟性的启动,学生获悟后就进入新颖别致的构思设计,最终获得准确而清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贯彻新教材培养科学方法的模式之二――分析法。

根据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学习是磋商不同观点的社会性协作过程,因此它需要自由、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师要以一个组织者、参与者的角色介入教学活动中,而不是以权威者去剥夺学生的感悟,让学生在练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后让学生先动脑筋自己解决,能解决最好,如果无法解决,大家讨论,最后由教师总结一下。从教学效果来看,学生既巩固了知识,又突破了难点,真是事半而功倍。

例如,在指导学生制作网页的过程中,安排学生自愿组合来制作网页(要求至少两人一组),学生通过合作制作出各小组的网页后,再让各小组之间充分地交流,引导每位小组成员认真对待他人的意见和建议,通过观摩、体验,学会欣赏和发现其他小组的优点。经过客观地分析、辩证地思考后,正确认识自我,对本小组的网页作出修改、补充,使本小组的网页进一步得到完善,逐步丰富小组成果。在完成整个任务的过程中,学生个个都带着十足的好奇和疑惑,积极主动地参与实践,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把自己的网页装扮得五彩缤纷、个性十足。在总结中学生纷纷发言,抢着说出自己得出的结论和体会,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事实证明,学生在这种活跃、轻松的气氛中学习、探索,他们的大脑始终处于兴奋状态,所学到的知识技能十分扎实,实践能力也不断得到提高。这一教学形式,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同时也利于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体现了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学习者不是被动信息吸收者,而是主动地建构信息。教学就是要让所有的学生发出自己的`声音,允许多元价值的存在,并形成相对共同的价值进行分享。

四、贯彻新教材培养科学方法的模式之三――任务驱动。

建构主义思想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则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及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独特性。教师可以把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或多个具体的任务,让学生通过完成一个或多个具体的任务,掌握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标。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是围绕如何完成一个具体的任务进行的,教师教学思路清晰,学生学习目的明确,更容易使学生掌握学习内容。

例如,在讲word中的图文框、文本框、图片和自选图形的使用,按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不是孤立地介绍各部分的概念、作用和操作方法,而是将所有内容设计为制作一幅图片这一具体的任务,教师通过讲解如何制作这幅图片让学生掌握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在教学中,如果总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容易疲劳,也容易养成上课就等着教师教的依赖心理。如果每一节课都给学生下达一个具体任务,学生在思想就有一种必须完成任务的紧迫感,再自己去操作、尝试。在去创造的过程中,学生就会体会到自己探索的成功感,从而充分激发起学习兴趣,调动起学习积极性和主动参与意识。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有效实施可以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有效开展各学科的学习和探究活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主动进行终身学习的能力,可以拓展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需的信息技术技能,巩固信息素养和技术创新意识,这正是建构主义中与境说理论的体现。

参考文献:

张建伟,陈琦。从认知主义到建构主义[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4)。

(作者单位赣南师范学院附属中学)。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摘要:当今社会处于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作为一门以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和操作能力为主的基础课程,在初中阶段已经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广大教师必须做好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改革,从新的角度出发,研究出适合当代学生的一套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案。

1引言。

当前,各行各业对计算机和互联网的依赖性越来越强,人们的生活和学习也越来越离不开计算机和互联网。在这种背景下,信息技术走进了学校,成为了一门必修课。初中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操作性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通过学习信息技术,学生不仅可以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还能学会如何获取和处理信息,更有利于拓宽视野,提升信息素养。因此,要重视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然而,长期在“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下,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低效化的情况严重,阻碍了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发展。鉴于此,有必要对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进行改革,让初中信息技术课堂重新焕发出强大的生命活力。

2更新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传统教学中,教师占据着主体地位,完全控制着课堂,根本没有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时间,导致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这种情况下,师生之间缺乏互动和交流,课堂教学效果自然不好。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要改变以往的教学理念,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一是要转变角色,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一直以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都扮演着知识传授和灌输的角色,这种单一的角色不符合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在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的今天,教师必须改变以往的角色,变知识的传授和灌输者为学生学习的启发和引导者,与学生共同学习,一起进步。二是要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双边参与的互动过程,尤其是初中信息技术课。教师要认识到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共同进步的过程,改变以往“高高在上”的姿态,以平等的身份、真诚的态度面对学生,在课堂上多与学生互动、交流,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三是以学生为主体,确保学生的自主空间和时间充足。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在课堂上必须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为学生留出充足的.合作讨论、动手操作的空间与时间。四是要尊重学生,重视学生的操作体验。尊重是师生之间平等交往的必要条件之一。

3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激发学习兴趣。

新课程改革倡导愉快式教学,要求教师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选择合适的方式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去。初中信息技术的内容更新快、实践操作性强,非常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但从实际教学情况来看,学生的兴趣仅仅围绕在玩电脑这方面,并未对信息技术知识产生深层次兴趣。那么,如何挖掘初中信息技术课中的趣味因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一是巧妙利用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是一节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是否成功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生动、新颖的导入能引起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相反,平淡的开场白根本不可能吸引学生的注意,更别提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了。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选择符合学生身心特点的导入方式,如悬念导入法、情境导入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进入最佳学习状态。二是组织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烈的好胜心是学生的一大特点,教师不妨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在课堂中引入竞争机制,组织一些竞赛活动,如指法输入比赛、绘图比赛等,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你追我赶的过程中更好地掌握信息技术知识。三是适当安排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初中信息技术课中一些基本技能的操作需要学生通过反复练习来掌握,为了避免因枯燥的操作练习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结合学生喜爱游戏这一特点,根据教学内容,利用电脑上自带的游戏软件,开展一些操作训练,让学生在愉快的玩乐中轻松掌握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

4围绕新课程改革,合理选择教学方法。

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大都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先为学生讲解理论知识,然后由教师机控制学生机为学生演示操作步骤,最后让学生动手操作练习。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缺乏主动发展的空间,他们的积极性不高,主体作用无从发挥,根本不可能很好地掌握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鉴于此,教师要围绕新课程改革,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精神,合理选择教学方法,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下面简单介绍两种教学方法。一是要精讲多练。信息技术是一门操作性较强的课程,学生只有在学习过程中多动手操作,才能真正做到熟能生巧,灵活运用知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合理分配讲解、演示和学生操作练习的时间,变多讲为精讲,将节省出来的时间交给学生自由利用,让学生多实践、多操作,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二是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要求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主动、有目的地获取学习材料,通过不同途径、方法完成活动“任务”,从而使自己的各方面都获得一定发展。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尽可能地设计一些有趣、实用的任务,并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探索和自我开拓的空间与时间,从而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实践的过程中知识、思维、技能和情感都得到一定的锻炼和熏陶。

总之,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改革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只要广大教师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深刻领会新课程改革精神,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就一定能开创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美好明天。

参考文献:

[4]刘妮娜.初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的认识与思考[j].时代教育,2014(04)。

初中信息技术论文初中信息技术论文范文

摘要:当今社会处于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作为一门以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和操作能力为主的基础课程,在初中阶段已经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广大教师必须做好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改革,从新的角度出发,研究出适合当代学生的一套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案。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理念;学习兴趣;教学方法。

1引言。

当前,各行各业对计算机和互联网的依赖性越来越强,人们的生活和学习也越来越离不开计算机和互联网。在这种背景下,信息技术走进了学校,成为了一门必修课。初中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操作性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通过学习信息技术,学生不仅可以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还能学会如何获取和处理信息,更有利于拓宽视野,提升信息素养。因此,要重视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然而,长期在“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下,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低效化的情况严重,阻碍了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发展。鉴于此,有必要对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进行改革,让初中信息技术课堂重新焕发出强大的生命活力。

2更新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传统教学中,教师占据着主体地位,完全控制着课堂,根本没有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时间,导致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这种情况下,师生之间缺乏互动和交流,课堂教学效果自然不好。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要改变以往的教学理念,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一是要转变角色,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一直以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都扮演着知识传授和灌输的角色,这种单一的角色不符合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在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的今天,教师必须改变以往的角色,变知识的传授和灌输者为学生学习的启发和引导者,与学生共同学习,一起进步。二是要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双边参与的互动过程,尤其是初中信息技术课。教师要认识到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共同进步的过程,改变以往“高高在上”的姿态,以平等的身份、真诚的态度面对学生,在课堂上多与学生互动、交流,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三是以学生为主体,确保学生的自主空间和时间充足。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在课堂上必须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为学生留出充足的.合作讨论、动手操作的空间与时间。四是要尊重学生,重视学生的操作体验。尊重是师生之间平等交往的必要条件之一。

3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激发学习兴趣。

新课程改革倡导愉快式教学,要求教师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选择合适的方式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去。初中信息技术的内容更新快、实践操作性强,非常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但从实际教学情况来看,学生的兴趣仅仅围绕在玩电脑这方面,并未对信息技术知识产生深层次兴趣。那么,如何挖掘初中信息技术课中的趣味因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一是巧妙利用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是一节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是否成功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生动、新颖的导入能引起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相反,平淡的开场白根本不可能吸引学生的注意,更别提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了。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选择符合学生身心特点的导入方式,如悬念导入法、情境导入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进入最佳学习状态。二是组织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烈的好胜心是学生的一大特点,教师不妨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在课堂中引入竞争机制,组织一些竞赛活动,如指法输入比赛、绘图比赛等,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你追我赶的过程中更好地掌握信息技术知识。三是适当安排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初中信息技术课中一些基本技能的操作需要学生通过反复练习来掌握,为了避免因枯燥的操作练习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结合学生喜爱游戏这一特点,根据教学内容,利用电脑上自带的游戏软件,开展一些操作训练,让学生在愉快的玩乐中轻松掌握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

4围绕新课程改革,合理选择教学方法。

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大都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先为学生讲解理论知识,然后由教师机控制学生机为学生演示操作步骤,最后让学生动手操作练习。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缺乏主动发展的空间,他们的积极性不高,主体作用无从发挥,根本不可能很好地掌握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鉴于此,教师要围绕新课程改革,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精神,合理选择教学方法,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下面简单介绍两种教学方法。一是要精讲多练。信息技术是一门操作性较强的课程,学生只有在学习过程中多动手操作,才能真正做到熟能生巧,灵活运用知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合理分配讲解、演示和学生操作练习的时间,变多讲为精讲,将节省出来的时间交给学生自由利用,让学生多实践、多操作,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二是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要求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主动、有目的地获取学习材料,通过不同途径、方法完成活动“任务”,从而使自己的各方面都获得一定发展。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尽可能地设计一些有趣、实用的任务,并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探索和自我开拓的空间与时间,从而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实践的过程中知识、思维、技能和情感都得到一定的锻炼和熏陶。

总之,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改革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只要广大教师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深刻领会新课程改革精神,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就一定能开创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美好明天。

参考文献:

[1]马静.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改革初探[j].学周刊,2014(21).

[2]蒋昌才.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改革思路[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09(08).

[3]王春济.浅谈新课标下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的探索[j].新课程(中学),2010(03).

[4]刘妮娜.初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的认识与思考[j].时代教育,2014(04)。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学习热情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就传统教学方法而言,教师只是按部就班地讲授知识,课堂气氛沉闷,本来是学生们感兴趣的课程,却因为教学方法不当,使得学生们失去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兴趣。教师要想改变这种情况,就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尝试用多种且有趣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初中生拥有青春的朝气与蓬勃向上的活力,对任何新鲜事物都充满了好奇,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带领学生上网浏览网页,在引导学生上网的过程中,循序渐进地把涉及的知识教授给学生。

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对于初中生来说,应该具备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在教学中,也要注意培养学生们的自主探讨和学习的能力。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过程能让学生们自己思考,深化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另外,教师还要培养学生们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当堂操作,进一步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比如,对于计算机来说,学生们对其外部构造比较了解,然而对于计算机内部构造却不是很了解,教师在讲解计算机内部构造时,可以将电脑拆开,让学生看到计算机内部的具体构造。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计算机的认识,又促进了学生快速掌握该知识,培养学生爱观察、爱思考、勤动手的好习惯。

三、从教材出发,明确教学思路。

对于教师来说,课本是教学的基础,教师只有吃透教材,才能教好学生。对于教材中的重点、难点,教师要给予足够重视,多下工夫,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重点、难点进行讲授。教师还要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讨论,根据教材,拓展教材,开阔学生们的视野。对于教师来说,虽然要根依教材,从教材出发,但也不能照本宣科。信息技术是发展飞速的,教材的更新跟不上信息技术发展的速度,所以教师要适当调整、拓展教材的内容。不管是依据教材,还是拓展学生们的视野,教师都要有一个完整、清晰的思路,对于学生来说,学习主要是跟着教师的思路进行的,教师要将自己明确的教学思路转化为课堂教学活动。

四、促进小组合作,优势互补。

教师要因材施教,可以将学生的特长进行总结,把学生进行分类,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能力强弱、兴趣爱好进行分组,这样一来,能够方便同学们的交流,学生之间相互取长补短,优势互补,教师可以任命一位综合实力较强的学生担任小组组长,小组组长要有足够的责任心,由小组长带着学生共同完成教师交代的任务。小组组长要根据每个组员的优势分配任务,对于组长,可以进行适当的技能培训,提高其能力,担负起组长的责任,也可以尝试让组长充当小教师,这样一来,和学生交流方便,既帮助较差的同学,又减轻了老师的压力。

五、总结。

对于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来说,要想提高课堂的效率,方法是比较多的,虽然当前在信息技术课堂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但我相信,只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探索,教师们共同努力,一定会寻找出一条既符合实际又有效的途径。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教师是创造“理想”“和谐”的信息技术课堂的关键,学识和修养以及对学生的尊重、关心和理解是教师的魅力来源。调查显示,学生对于信息技术教学的理想以及和谐的定义是这样回答的:喜欢那些技术高超、语言幽默、讲课有趣、有超强的教学能力、最好是一位良师益友的等等。讨厌那些总是批评学生、埋怨学生、自身却没有很好的教学能力的教师。教师是一个需要与学生、家长打交道的职业,体贴入微、关怀备至是与教师这个职业最基本的要求。没有哪个学生不想得到老师的重视,特别是那些单亲家庭的学生,他们更想得到教师的抚慰与关心。作为一名信息技术老师,最重要的是不断地强化自身的专业知识,学习新的知识,时时刻刻关注科学信息的发展动态,不断地加强自身的素质,做一个实实在在的求知者,这样才会与时代的步伐保持一致,才能有机会打造出理想、和谐的课堂。

二、构建开放课堂,营造自主氛围。

教师和学生的思维碰撞、情感交融的地方是课堂,也是教师和学生共同进步、共同发展的地方。信息技术课堂营造尊重、平等的师生关系,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自由的学习空间。我在做问卷调查的过程中,有很多学生反映:“我们需要的是活跃的课堂气氛,师生和谐的课堂,在轻松的课堂环境中学习,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也可以高效率地完成教学目标。”因此,对和谐信息技术课堂的理想建构,教师必须关注生命的成长,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愉快的情感沟通和交流。

三、理论联系实际。

在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中,实践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然而,在有关的理论知识上,教师往往忽视了实践的重要性,使学生难以理解、不知所措。例如,在讲述计算机系统的时候,软件和硬件和电脑机箱这些内容之间的关系,教师可以打开电脑,告诉学生主机是什么、外围是什么、硬件是什么。然后将这些零件组装,打开电源,然后学生发现计算机有了硬件还不工作,教师可以趁热打铁,告诉学生,软件和硬件之间是什么关系,又对电脑有着什么样的作用,这样的教学形象直观又易懂,学生学习的效果就会有很大的提升。

四、总结。

在注重素质教育的社会,想让学生能够在有限的时间里学到更多的信息知识,把握更多的操作技巧,这就要求教师要加强自身的专业知识,提高教学能力,努力创造理想、和谐的教学课堂,并创造出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使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合作学习、共同进步。教师要注重理论结合实际的关系,以便提高教学质量,同时让教学过程变得通俗易懂。

[信息技术论文]初中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新谈信息技术论文字

摘要: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在面临各类问题时,要以学科思想为主线去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以提高学生能力及提升教育教学效率。对此,本文将着重分析以学科思想为主线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以期为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实际工作提供借鉴。

关键词:学科思想;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探讨。

1初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并不缺乏对解决问题方法的传授,但缺少一种引导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指导方法。因此,更高层次的教学目标不应局限于学科教学的内容与方法上,更应引导学生形成以信息技术学科特有方法解决问题的思想。信息技术是一门年轻的学科,还没有形成较成熟和系统的学科思想,尤其是在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更是难以寻觅规范和权威的学科体系。在这种情况下,教学方式主要以技术传授和操作为主,而忽视了不同章节中的某些教学内容,它们有可能是相关联的学科概念,割裂了整体学科概念的系统性,导致学生掌握的知识技术相对分散和孤立,因而对学科整体的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难得到提高。通过对本问题的剖析,期望改变“用什么、教什么”的教学形态,以学科思想为主线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问题就成为研究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问题之一。利用学科思想来贯穿教学内容,则可能是解决问题的一个方法。对学科思想的探寻如此重要,而现阶段信息技术学科并没有规范的、系统的学科思想,在教学中如何寻找、发现并应用这样的思想,任课教师可以边实践、边总结,我们在这方面做了初步尝试。

2以学科思维为主线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对策。

2.1学科思想的收集和整理。2.1.1收集问题,按照规律分类。学科思想是引导学生用信息技术思维方式解决生活问题的高级工具,它的根基必须是教学中的真实问题,而问题必须来源于真正的教学实践。所以,研究的第一阶段应收集相关的教学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甄别和分类。有很多分布在不同章节的教学问题,实际上是相同或相似的问题。如果从思想层面上予以整体把握,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一系列问题,并帮助学生形成与之相关的解决同类问题的思想和方法。2.1.2通过发散探求类似问题。对比初中信息技术学科的教材,发现在初中阶段的四个教学模块中,均涉及与此相关的教学知识点。具体教学单元及内容归纳为:a.信息的.获取。搜索:在使用搜索引擎进行关键字搜索时,呈现的都是相关的地址链接。b.信息的管理。管理:桌面快捷图标,引用的是一个存储路径。c.信息的加工与表达。文档处理:文字处理、演示文稿中出现的书签、热点等各类超链接。通过引用自动生成和更新目录及题注信息,使用标题格式,可以建立文稿索引结构。d.信息的发布与交流。网页制作:插入的图片、动画、视频等,均是引用了某个地址的内容。将以上内容标注在初中阶段教学内容的表格中,发现其涉及面相当广泛,尤其是信息加工与表达模块,几乎所有教学内容都可以从中挖掘出有关引用的能力目标教学线索。可见,信息技术教学在多个教学内容上涉及与“引用”相关的教学,但是由于教材的章节结构所限,学生未能发现它们之间的关联,而教师也忽略了对类似概念的总体把握。如果能在更高的学科思想层面给学生以指导,通过对各章节的不断演示和分析,对信息技术中使用“引用”的意义,在什么场合、怎样使用“引入”的讨论和实践,强化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以及在今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通过对它的理解更高效地使用技术,则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养成具有“四两拨千斤”的效果。2.1.3通过收敛,抽取核心要义。在获取以上与“引用”相关的教学内容之后,教师便需要将上述内容与“引用”的理解相结合来设计教学内容,在教学的各个阶段不断通过对学科思想的再现,逐步深化学生的理解。而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讲什么、怎么讲、讲到什么程度,则需要提前预设好,需要教师对问题本身有深入的理解。因此,要抽取出对该学科思想研究的要义,可以从“引用”概念、应用意义、应用需求、应用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第一,“引用”概念的探讨。引用是指利用信息技术中信息存储的优势和方法,对某个事物的另一种简单表述和使用,以解决原表述或相对复杂、难于表述、需要复用等需求,而现实中,信息技术的引用最常见的方式是对存储地址的管理和使用。第二,应用意义的探讨。a.使用简单,提高打开效率。在传统生活中查找一样东西,即使分类规范,仍然需要一定的查找时间与步骤。计算机硬盘中存有相当多的文件,而使用“引用”可以帮助我们更方便、更快捷地寻找某些文件,尤其是经常使用的文件。b.灵活智能,提高复用效率。计算机的作用不仅是把数据和信息电子化,当进行深入研究时会发现,如:大型软件,它会为程序化工作、协同工作提供很大的便利,只是在教学中往往忽视了这样的目标存在。在讲解演示文稿时,通常从设计开始到收集素材、进行编辑、直至测试发布。可是,信息化的高效率体现在哪里?演示文稿的模板、文档处理的目录和题注等“引用”,非常好地诠释了这个问题。这样的引用,不仅可以让使用变得更简单更灵活,由于“引用”的内容有日期、页码等,这样还可以根据当前的情况即时修正所引用的内容。c.优化存储,提高阅读效率。在网页制作中,也常常遇到引用和效率的问题,引用帮助我们提高了研读速度。首先,在浏览网站时,网页中的文字和图片、视频的加载方式不同,文字和页面结构嵌在整个网页文件里,而图片、视频、动画等通过链接的方式加载进来,这样做的好处是减少了软件的运行负载。从另一个角度讲,可以先读快速加载的文字,不必等页面中所有元素全部加载完成,提高了阅读效率。在信息技术发展过程中,通过“引用”可以让工作更高效。其次,无论是通过搜索引擎搜索到的信息,还是自己制作的网站主页,超链接是常见的技术,当然,它也是一种引用。搜索到的信息,通过引用的方式呈现,可以最大限度地提供不同指向的内容供进一步筛选,主页上的信息,通过引用的方式呈现,可以让观众更快速地到达自己的选择,这些都体现了信息时代高效阅读的特点。第三,应用需求的探讨。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尝试用“引用”来解决问题。a.需要快速调用某个文件或文件夹。b.需要复用相关位置(单元格、占位符)内的不同数据。c.需要减少软件运行资源。第四,应用方法的探讨。a.确定引用者的表达方式与存储位置。b.确定被引用者的位置或内容。c.确定建立引用与被引用两者间关系的方法,学习不同引用的规则。2.2学科思想的教学应用。初步接触某种学科思想时的教学案例,可对它进行系统归纳和总结,结论必定是文本化、概念化的,从具体抽象而来的规律,但这并不适用于教学。若只是把结论简单陈述给学生,将起不到思想建构的作用。学科思想这条暗线只能把握于教师的教学设计中,而不能体现在学生显性的学习内容中。若成为明线,则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过于理论化,也就失去了它的意义。因此,在给学生初步埋设学科思想这条暗线时,正确的做法是只做设问与思考,不做归纳与总结,避免理论空泛,从而对学生知识建构的教学方式产生积极影响。

3结语。

以学科思想为主线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问题的分析与解决,可提高初中生对于信息技术的掌握,进而成为可以融于信息化社会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庞丽存.初中信息技术主题教学实践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5.

[2]张菊.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视觉素养培养的研究与实践[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1.

[3]王吉庆.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4]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的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初中信息技术职称论文

初中信息技术作为学校的一门基础课程,有着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性:知识的更新频率比一般学科要快得多。这就决定了教师在课堂上教授的只能是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层出不穷的新知识、新技能最终依靠学生自己。

对于初中信息技术教师来说,努力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对于学生建构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为学生适应今后在信息社会中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如何提高初中学生自学能力迫在眉睫。

自学在百度百科中的定义是这样的:可以是指人吸收接纳事物的能力,也指一种状态,即在没有接受指导和教育的情况下掌握某种技能。不难发现自学是指在独立状态下个体自觉利用相关资源来进行的学习。笔者在实际的教学中发现,初中信息技术学科中学生的自学能力不够理想。归纳起来,原因主要有:1)部分教师欠缺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意识;2)学生消极的态度削弱了积极自学的意识;3)对学习目标不明确,导致学生自学的盲目性;4)对于自学工具的忽视和陌生,影响了学生自学的效果。针对这些情况,并结合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笔者谈几点认识。

更新原有观念,树立授人以渔思想在信息技术课堂,不少教师习惯填鸭式的教学,向学生死板地灌输知识,讲得多、演示得多,留给学生的操作时间较少,并且对各种命令的'操作加以控制。比如,对于首行空两个字符,教师给出的标准答案是通过段落来进行设置,而当学生提出其他方法诸如按空格或者移动标尺时,教师往往限制学生的操作来推行统一答案。长此以往,学生没有动力去探寻其他方法,而是被动地按照教师的要求来完成。在学生眼中,本应多姿多彩、充满探究乐趣的信息技术课演变成枯燥乏味的操作模仿课,慢慢地对信息技术课程丧失了兴趣,学生自学能力发展也就无从谈起。

然而,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早在八十几年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提出了六大解放:解放孩子的双手、双脚、眼睛、嘴巴、大脑和时间。这就告诫教育者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引导和组织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探究答案,在这个过程中收获属于自己的知识。

拓展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水准信息技术的发展一日千里,新软件、新技术、新知识的不断涌现,形成信息技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一个鲜明反差:教师和学生在面对新知识和新技能时,基本上处在同一起跑线,教师比起学生并没有多大的优势。当学生提出各种具有前沿性、创新性的崭新问题时,或者在工作中遇到新知识的挑战时,作为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就需要克服自身职业倦怠等不良惯性,积极主动关注本学科最新动向,拓展自身的知识面,深入学习各种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方法等,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也为更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打好自身坚实的基础。

调动学生自学的积极性学生要有自学的积极性,核心就要对信息技术课程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以往传统课堂上,教师普遍通过一些常规的方法,诸如创设教学情境或者是作品展示等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虽然有一定的效果,但是还不尽如人意。笔者在经过了长时间的研究和摸索后,尝试在课堂上采用不同以往的方法,如近年来流行的翻转课堂、微课程等国际化的教学模式等。这些颠覆传统课堂的教学模式给学生带来全新的体验和感受,在试行一段时间后,学生普遍反映与同学及老师的交流沟通更有效率、更有效果,自学起来更加信心百倍。

发挥学生自学的主动性传统教学中成长起来的学生,学习起来比较被动,没有自学的内在动力和主动性。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教师对课堂的掌控过于全面和细致,导致学生没有机会发挥主动性。为了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感受知识内化带来的成就感,以及把课堂所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的惊喜,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应该把课堂交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1)留一些时间给学生支配。在实际的教学中,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有了一定的基础后,教师就可以有意识地放手,给课堂留下一些空白,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自主地、按照自己的步调和习惯进行学习,逐步养成自己思考的能力。当然,教师的放手不是一放了之,而是有目的、有过程。教师需要从学生的角度观察和考虑问题,发现学生想要了解、探索哪些知识,并以此为依据来引导学生,促进他们的有效自学。

比如在学习网络购物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布置探究活动,让学生通过网络调查有哪些购物网站?各个网站的特色是什么?侧重点有何不同?许多学生在接到这个任务之后,茫然不知所措,毫无目的地在网上闲逛,白白浪费时间。面对这种自主调控缺失的局面,笔者采用导学单的方法引导学生:在导学单中列举了各种上网导航,诸如2345等网站,除此之外,还提供百度知道、新浪爱问、腾讯搜搜等互动式知识问答分享平台,帮助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自主搜索、自主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慢慢养成自己思考的好习惯,开始做学习的主人。

2)留一些疑问给学生探索。知识是在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累起来的。要想让学生养成主动自学的习惯,教师就需要巧妙设疑,尝试让学生自己去解决。在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自己摸索、探究,找到解决问题不同的方法和途径。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知识和技能都得到提高,自学能力也得到很大的发展。

比如,信息技术学科的操作有自身的特点,某个目的可以用多种命令操作来完成,而不是只有一种。如果需要在word中设置字体的颜色、字号、字体,在选中相应的文字之后,既可以在格式菜单中找到,又可以单击右键,找到字体的命令,另外还能通过键盘快捷键来完成。针对这些不同的方法,笔者让学生仔细研究有何差异,然后让学生填好一张详细的表格。通过自学,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就更加透彻,对于问题也能切身地感受到本质。

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上的设疑不仅仅限于具体的某个命令操作,还可以应用在学习具体的软件中。比如在学习常用图片处理软件美图秀秀时,笔者一改以往主动提出问题的方式,而是巧妙设疑,演示给学生一些有问题或者是有瑕疵的照片,如照片是倾斜的、人脸上有痣的等,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自己想办法尝试解决的能力。在观察中,学生会比较了,会问为什么了,也会尝试着自己修正了。

3)留一个平台给学生展示。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很多,其中有一条就是有强烈的表现欲望,希望有个平台来展现自己的聪明才智。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不断为不同的学生搭建不同的平台,让他们在各自的平台上展现自己。平台展示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还能促进学生在学业上的你争我赶,彼此借鉴、彼此学习,对学生自信心的提高也有很大帮助。

比如学习完动画制作,学生对几种类型的动画都熟悉掌握了,也能完成简单的动画。笔者就尝试着让他们在全班面前展示自己的作品。学生热情空前高涨,有的制作了简单的“龟兔赛跑”,有的制作了丰富多彩的“自我介绍”,还有的创新性地加入了音效,甚至给它配了音,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多媒体的效果。虽然只是简单的入门级二维动画,还不够完美,但是学生个个劲头大增,纷纷要展示自己的作品,整个课堂“动感”十足。不少学生课后说:通过展示活动,激发起他们对于动画制作的热爱,今后将有志于走上这条道路。

平台的形式多种多样,不仅仅局限于作品的展示,还可以是学生之间的小组协作,也可以是主题活动等。教师通过搭建各种形式的平台,让不同的学生都能展示属于他们独一无二的风采。

拓展学生自学的多样性课上的时间毕竟有限,更多、更深入的学习还要延伸到课后,并且课后的内容更加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对于学生来说更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对于教师来说,合理地布置课后的学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大途径。学生通过课后的学习,对课上的内容进一步学习、拓展和延伸,从而对知识达到深层次的理解和感悟。

如何指导学生的课外学习呢?布置课题是个不错的选择。在布置之前,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范围,以巩固拓展课堂知识为立足点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如在讲解信息浏览这节内容时,结合授课时间在秋冬时节,可以进行“119”消防活动的宣传。要求学生完成一系列栏目,如室内自救、家庭防火、高层火灾自救等,通过布置课题让学生在课外进行有效的知识拓展。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搜索、询问家长等方式,既结合了课堂的知识点,又深入了解了消防知识,保护家庭和自身的安全。一个好的课题,不仅能够促使学生进一步消化课上所学的知识,还能帮助学生充实业余生活,培养积极健康的上网观,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

支撑学生自学的可持续性面对浩瀚的信息知识海洋,如何从中筛选出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这个问题对每个中学生来说,都是在自学道路上必须解决的紧迫问题,同时还会对学生在未来社会的工作和生活产生重大影响。获取信息的途径有很多种,在现代社会中应用最为广泛、最为普遍的就是利用各种信息工具,帮助学生熟练掌握各种工具,就能支撑学生自学的可持续性,让学生在自学的道路上阔步前行。

1)访问专题网站,擅用搜索引擎。互联网的资源浩如烟海,从中寻找到有用的资料恰似大海捞针,而专题网站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是学习的好帮手。在推荐给学生的各种学习类专题网站中,“闪吧”偏重于flash动画制作,“ps联盟”对于photoshop的学习帮助很大。在每个专题网站上都拥有大量相关的的资料,并设立有论坛等互动板块,为各个层次的学习者提供各种资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性地进行学习。

除了访问专题网站之外,功能越来越强大的搜索引擎也不可或缺。百度、搜狗、搜搜、有道等搜索引擎,帮助人们方便快捷地从信息的海洋中寻找到答案。

2)使用网络通讯工具。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主要有电子邮件、网络即时通讯工具等。网络即时软件包括腾讯qq、飞信、微信等。现今国内流行的人人网、新浪微博和qq群等都已成为时下师生、生生交流信息、分享信息的主要工具。同时,当前移动网络、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迅速发展与普及,使在线学习和移动学习成为一种新的发展趋势,移动设备的交流现在也以星火燎原之势占领了人们的生活。擅用和巧用这些现代化的信息工具,能够加深学生与教师、学生与世界的交流和沟通,为学生的自学成长插上腾飞的翅膀。

当然,培养初中学生自学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教师在教学中要秉持实事求是、循序渐进的原则,并注重反馈和及时评价等环节的设计与组织,力争让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体验成功的快乐,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将来的学习、工作、生活铺平道路。通过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增强学生利用各种信息工具和各类信息资源进行学习的能力,同时也为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1]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s].南京:2013:1-3.

[信息技术论文]初中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新谈信息技术论文字

但是结合临床医学专业对计算机课程的需求,同时结合医学信息系统的教学经验,对临床医学计算机课程教学的具体方法进行探究。

在临床医学专业的所有课程中,计算机是最为理科化的专业。

据调查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的临床医学专业仅招收理科学生,而对于文科生来说对计算机的相关知识更加感兴趣,同时也能锻炼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调查结果显示文科生对计算机课程的兴趣比理科生还大。

临床医学专业主要是培养技能型、应用型的综合性人才,以满足社会对临床医学方面的人才需求,大部分学生毕业后都会从事农村医疗、城市社区医疗、医疗保健、基层公共卫生事业管理和医药等方面的工作,相比其他专业来说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就业范围很广阔。

一、计算机科学技术在临床教学中的意义:

如今电子信息已经深入发展到各个行业,计算机科学技术以及网络技术也得到了飞速发展,各行各业都在普及计算机技术的应用。

目前在大中型医院都广泛应用了医院信息管理系统,主要功能是时限预约挂号、划价、药房发药、收费、处方管理、统计报表、核算及库房管理等信息的共享和网络式管理。

例如某市的中心医院使用的网络信息管理系统中,能够实现病人在网上预约挂号,这样患者可以不用去医院排队挂号,既不用拥挤也使医院的压力大大降低;患者在预约成功之后在到了预约时间后,只需要拿着就诊卡去医院,医生根据就诊卡可以在计算机网络上直接看到电子版的病历,这样不仅能看到以往的病历,还能实现跨医院、跨省市的就医;医生为患者开的处方也都是在计算机网络中直接实现。

然后通过医院局域网直接将处方传递给划价和收费处;划价和收费处接收到处方信息后可以在计算机上直接计算所需缴费的数额,患者直接拿着就诊卡就可以完成缴费;患者缴费完成后缴费成功的信息就会通过信息系统传递到药房管理处,患者到达药房时,药房会将患者的药准备好,只要患者提供就诊卡就可以直接取药。

这就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及网络技术后医院的就医流程,将整个就诊流程实现信息化管理,对医生和患者都节省了很多时间。

因此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要在学习好医学类知识的基础上,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科学技术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熟练使用医院所使用的就诊流程的相关软件和信息系统。

二、综合临床医学专业特点选择适当的教材并合理制定教学方案。

目前大部分高校所采用的都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这本教材不仅符合临床医学专业培养目标,而且也能满足学生在毕业后对计算机知识的需求,教材中在讲授计算机相关理论知识的同时也介绍了目前医院使用的几种信息系统的操作方法。

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学科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操作性,以培养综合性人才为核心,将培养计算机操作能力作为主要目的,通过医院工作流程为向导,并演示多种医院工作任务,通过任务驱动的形式对知识体系和技能平台进行组合,重视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将教学和时间紧密结合,保证学生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掌握整个知识体系,简单来说就是先学会操作再学习理论,学掌握技巧再掌握思想的路线进行编写的一本教材。

教材中是与最新的医学类软件相结合设计的知识体系和实践活动,不仅能够保证学生学习到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还能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知识和其他现代化方式、技术对数据进行检索和管理,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同时为计算机操作技能考证提前做出准备,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基础,教材规划和教学方面都更重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

保证学生不仅能够掌握计算机相关的理论知识,还能熟练的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去。

因此目前大部分的临床医学专业的'考试和测评都采取理论知识、实践操作和综合考核相结合的方式,理论知识占据的比例为40%,实践课程占50%,剩下的10%是综合考核。

三、结合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

1.计算机技术不断更新,所以教学环境也要随之不断变化才能满足其需求,同时教师要结合教学资源的改变而不断更新教学模式和方法,依照不同的教学内容设定不同教学方式。

2.依靠粉笔黑板的传统教学方式已经离我们而去,如今计算机科学技术以及网络技术已经普及,教学方式也变得丰富多样,目前使用最多的教学方法就是多媒体教学。

通过多媒体教学能实现信息化技术基本概念的学习、计算机软硬件构成、计算机基础知识、分类、参数、各种进制之间的转换计算以及计算机网络相关概念的学习,还能更好的介绍医院信息系统的各种功能和操作方法。

对于这方面的知识相对比较匮乏,真实的案例也较少,如果还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就无法让学生对此感兴趣,最终无法实现教学目的。

因此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在多媒体课件中加入图片、视频、动画和声音等,使教学课件更加直观、形象,能有效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3.过去计算机上机操作教学,由于受到经济条件的限制,通常是几个人使用一台计算机,甚至是只有教师使用计算机教学,学生只能观看却不能实际操作,造成学生都会说但是不会操作的现象。

而近几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十分迅速,高校的计算机机房已经能够确保人手一台计算机。

目前计算机发展条件也基本成熟,教学方式也有所改变,所以可以利用教师管理系统进行教学。

在最开始使用多媒体教学是通过投影实现的,但是坐位较远的学生会看不清楚,教学效果不是很好。

而利用教学管理系统就可以直接将教学内容同步到学生使用的电脑上。

4.在学习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及办公软件时,可以利用实例法教学,例如在word中插入表格的方法,教师可以通过教师管理系统将每一步操作都展现在学生眼前。

关于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的使用,教师可以模拟真实的使用方法来让学生掌握操作流程。

在正常的讲授完成后要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上机操作。

四、制定科学的考核模式。

考核模式要根据教学目标合理制定,教学是以培养临床医学专业实用型人才,关于计算机方面的考核要包含实践能力。

考核方式可以采取笔试和上机考试相结合。

通过笔试测试学生对软硬件理论知识的掌握,通过上机考试测评学生的操作能力。

而且考核不能只有期末考核,要在每章节学习完成后进行章节测试,章节测试重视每章节的重点,而期末测试要重视学生的综合能力。

结束语:

学生掌握基本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是远远不够的,近几年大学生就业压力很大,学校要加大宣传力度,促使学生积极的参加计算机等级考试,这样不仅能验收自己学习计算机的成果,还能为以后的就业提升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杨富华.《现代医院计算机系统教程》[m].天地出版社,2013.01。

[2]李斌.《医院计算机管理系统研究》[m].中国电子出版社,2012.9。

[3]刘强.《医学院计算机教程与改革方案》[j].中国医学院,2013.6。

初中物理与信息技术融合探究论文

摘要:本文结合教学实例从五个方面谈了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探究教学的融合问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在教学过程中大力推进信息技术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科学探究是初中物理新课标提倡的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在初中物理探究教学中,如何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使之与科学探究过程有效融合?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例谈谈自己的体会。

1创设情境,引发探究。

利用信息技术所具有的对图、文、声、像等多媒体信息的综合处理能力,通过将多种媒体信息有机地融为一体,实现有声、可视、形象生动的表达效果,进而为物理探究教学创设有助于学生发现问题的良好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例如,在《平面镜成像》的引入环节可设计这样的教学情境:播放一段视频(如图1),展示蜡烛水浇不灭的奇妙情景,出人意料的情景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学习的`积极性。然后,再播放视频(如图2)展示真相,原来烛焰水浇不灭,呈现水火相容景象的奥秘是一块玻璃板。一块普通的玻璃板呈现的奇妙景象,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2突破难点,促进探究。

由于学生认知水平、思维水平有限再加上物理概念的抽象和过程的复杂性,造成学生的认知困难,形成教学难点。信息技术在突破难点方面有着重要作用。信息技术具有的直观、形象的特点,可以化抽象为具体,丰富学生的感知突破难点。信息技术具有的动态性,可以直观动态地展示复杂过程的变化,帮助学生把握物理过程的变化特点和规律实现意义建构,从而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例如,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一节中,关于力臂概念,很多学生尽管能正确说出定义而遇到实际问题时仍把支点到动力或阻力作用点的距离作为力臂。针对这一教学难点,利用几何画板软件制作“力臂课件”(如图3)动态演示:力的方向改变时,力臂的大小在变,但是力臂和力的作用线相互垂直的几何关系没有变,同时可以看出力臂应是支点o点到垂足c点的距离,而不是支点o点到作用点a点的距离。通过课件的动态演示可以帮助学生促进对力臂概念的意义建构,在头脑中形成正确的认知结构,进而促进学生对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探究以及对杠杆平衡条件规律的正确理解。

3仿真模拟,辅助探究。

仿真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是通过模拟手段,特别是信息技术手段,再现真实世界的某些方面,让学生在这样的背景中通过实际操作而学习的方式。在进行实验探究之前,学生借助几何画板或仿真物理实验室等仿真模拟平台,在微机上模拟各种实验情形,对物理现象或过程的规律形成初步的认识,这就减少了实际实验探究的盲目性增加了探究的针对性。利用信息技术的仿真模拟功能,对实验探究可以起到导向辅助作用,提高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例如,在《探究电路中的电流》一节中,让学生利用“新课标实验室-初中电学”(坤为地软件园陈邦明开发)仿真模拟软件,从器材室里自选器材模拟连接电路,探究串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如图4)。在本节中通过仿真模拟可以培养学生的电路设计能力及连接电路的实验技能。本软件还有这一特点:退出系统前必须归还所有器材,否则系统拒绝退出。这样还可以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完成实验后整理器材的良好习惯。

4处理数据,规律探究。

对实验数据进行科学地处理和分析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探究能力。表格和图像是处理、分析数据的常用方法,但图像比起表格要更直观形象。在初中物理探究教学中,教材和教师一般要求学生用表格记录和处理数据,用图像处理数据对于初中生来说难度较大。教学中可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绘制图像处理数据方面的优势。例如,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分析与论证环节,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对实验记录表格中数据进行分析,寻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大部分学生通过交流讨论可以发现“凸透镜成不同的像时,物距与像距所满足的关系”,但是学生很难发现“凸透镜成不同的像时,物距与焦距的关系”。这一规律是凸透镜成像的基本规律,怎样引导学生发现呢?笔者利用信息技术对数据处理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图5是利用microsoftofficeexcel数据处理软件得到的凸透镜成像数据处理图表。学生根据这个直观的图表,比较容易得出凸透镜成像的基本规律。

5网络资源,拓展探究。

因特网不仅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百科全书式的信息资源,并且综合运用语言、文字、声音、图形、动画和视频等多种信息呈现方式,创设了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的数字化环境。学生利用因特网(或校园网上教师提供的资源包)搜索下载有关实验探究所得物理规律的应用事例,相互交流协作学习,拓展了探究视野,加深了对物理规律的深刻认识和理解,也深切地体会到物理学与人类社会之间的密切关系。

总之,以多媒体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初中物理探究教学中,不仅作为教师教的工具,而且应该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丰富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当然,在物理探究教学中,既要充分体现信息技术的优势,又要充分发挥传统实验手段的功用,使二者优势互补、相得益彰,而不能为了使用而使用信息技术。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国教育报,7月.。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实践论文

摘要:文章基于当前发展形势,从学生分层设计、教学目标分层设计、课堂分层设计、教学评价分层设计四个方面对初中信息技术分层教学设计进行了简要介绍,并探讨了初中信息技术分层教学实践。

初中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在经济条件、接触计算机的时间、自身兴趣等方面存在着差异性,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学生学习这门课的效果。分层教学能将学生的个性考虑在内,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优化教学过程,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分层目标的设计强调以学生主体,在充分了解学生个体性差异的基础上,将学生科学合理地划分为若干层次。教师要依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实际表现、阶段考核成绩、学习态度等因素,将学生划分为不同小组。例如,将学习成绩较差的、自制能力较低的、对基础技术的把握和理解有所欠缺的划为基础组;学习成绩良好的、基础能力处在中等水平的、有积极主动和自觉性的划分为提高组;将那些学习成绩优秀的、具备对知识有良好把握能力的、接收能力强的学生划分为拓展组。同时,每位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周期性测验,对状况发生改变的学生进行调整,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学习的环境和位置。

教师在备课期间要根据课堂的教学内容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具体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对基础组来说,可以采用强化基础知识练习的方式,达到独立操作的目标;针对提高组的学生,要在前者的基础上进行拔高训练,不仅要求把握基础知识,还要求学会对一个类型题延伸扩展,学会举一反三;对于拓展组来说,教师可以对其严格要求,在完成基础知识的学习后,对延伸知识进行讲解,强调在实际操作中的运用。

课堂分层设计是基于对场地和班级人数的考虑,对课程进行合理化的设计。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实践度较高的学科,要求学生进行大量的练习,教师可以先进行课程的理论知识讲解,学生把握后进行实际操作,利用合理化的课堂时间分配,对不同组的学生进行指导和答疑[1]。对于基础组学生,要求他们熟练运用课堂讲授的基础知识,并做强化练习,巩固知识;对于提高组来说,对基础知识熟练把握的同时,要求进行一定的变化训练,提升能力;对于拓展组的学生,可以为其准备一些特殊的、具有提高意义的难题,用来开阔思维,锻炼能力。

由于进行了分组教学,评价标准自然也不能相同,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该避免采取统一的标准。评价标准的设置既要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又要考虑学生课堂的实际表现和作业完成状况的'因素。在活动中,针对基础组的学生,以激励式的鼓励为主,肯定他们的能力,对他们的进步给予肯定和支持,激发信心,调动兴趣。对于提高组来说,要在给予正面评价的同时,指出他们能力的不足,敦促其改正缺陷,提出合理化建议,达到进一步提高;对于拓展组的同学要采取高标准严格的教学理念,要求学生严格要求自己,更加谨慎和仔细的运用技能,不断打磨他们的能力,激发竞争性,提高自身素质。

第一,对学生进行层次划分时,要遵循公平原则,教师应该充分考虑每位学生的个性和特点,进行科学合理的小组分配。教师对层次的划分要依据各个学生的能力和日常表现等因素制定,并不断地依据课堂实际情况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2]。

第二,学生层次的划分需要有流动的变化,教师要密切注意小组人员的学习情况,定期进行分组情况调整,将学生安排到适当的位置,实现教育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并依据不同的小组设置差异化评价标准,另外,不要进行隔离教学,避免对学生造成伤害。

第三,分层教学是教师主导下的教学设计理念,并不意味着将教学活动完全交给学生,教师需要实时注意学生间的交流,对反馈的情况进行正确的评价和指导,给出中肯的意见,引导学生改善学习方法,建立良好师生的关系。同时,在正确看待学生性格和个体化差异的基础上,利用他们性格和能力等方面的差异进行资源整合,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实现班级内部不同层次学生的能力提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学习的欲望,让每个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收获学习的喜悦。

学习初中信息技术课程,要求学生务必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和操作技巧。因而,教师必须采用分层教学法,根据每一位学生的能力差异,因材施教,进行资源合理化分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提升教学成效。

参考文献。

[2]杨晓宁。浅析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信息技术分层教学[j]。学周刊,20xx(9):49—50。

信息技术论文

信息系统技术是指有关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控制的设备和系统的技术。感测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与智能技术是它的.核心和支撑技术。

感测技术是获取信息的技术,主要对信息进行提取、识别或检测并能通过一定的计算方式显示计量结果。

现代通信技术,一般指电信技术,国际上称为远程通信技术。

计算机与智能技术是以人工智能理论和方法为核心,研究如何用计算机去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如何设计和建造具有高智能水平的计算机应用系统;从机器学习,到知识发展;从搜索推理,到规划决策;从智能交互,到机器行为,到人工生命等,构成了智能科学与技术科学特有的认识对象。

控制技术是指对组织行为进行控制的技术,常用的控制技术有信息控制技术和网络控制技术两种。

信息技术论文

信息基础技术是信息技术的基础,包括新材料、新能源、新器件的开发和制造技术。近几十年来,发展最快、应用最广、对信息技术以及整个高科技领域的发展影响最大的是微电子技术和光电子技术。

微电子技术包括系统电路设计、器件物理、工艺技术、材料制备、自动测试以及封装、组装等一系列专门的技术,微电子技术是微电子学中各项工艺技术的总和。

光电子技术是由光子技术和电子技术结合而成的新技术,涉及光显示、光存储、激光等领域,是未来信息产业的核心技术。

信息技术论文

传统的教学真的适合初中学生来学习信息技术知识吗?一周一节的课程安排并不利于初中生对信息技术知识点的掌握,传统课堂一周12节课的重复也不利于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所以信息技术课程急需创新,而在此时,微课流行起来了,它“短、小、精”的特点实在对信息技术课知识点的掌握,有着颠覆性的进步。

当今世界,随着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教学,使得计算机辅助教学(cai)、远程教学、网上培训等成为主流,因此,多种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方式应运而生。其中流传度极广的微课以“短、小、精”的特点,渐渐流行于各个学校的学习中。信息技术是一门知识性、技能性和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对传统教学“颠覆”的微课,成为信息技术教学良好的载体。

微课由传统教学中一个个具体的、小的知识点为主题,与知识点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课件素材、教学反思及学生评价反馈等辅助性教学资源也或多或少是其不可缺少的元素,这些元素有机组合在一起。因此,微课是在传统教学资源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另外一种创新型教学资源。

1、时间短。微课的主要载体是教学视频。根据初中生的认知特点,微课的教学视频时间短,一般在5~10分钟。微课将传统教学内容碎片化,将传统教学内容化繁为简,以一到两个知识点为教学主题;只学习单个的知识点,不需要繁冗的理论体系;只给学生最想学的,让学生快速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2、知识点较小。微课的每个视频只教给学生一两个知识点,每个知识点内容少,碎片化教学,每个微课视频只有几十兆左右,目的是让学生更方便下载保存,在课上、课中、课后都可以进行学习,这样既提高了学习的灵活性,也节省了学生的时间。

3、内容精致。微课是通过教师悉心构想、精心设计并且制作出来的;微课讲解形式极具创意,微课的时间较短,因此它承载了相对较少的教学内容。如何在较短时间内让学生尽可能地学习到自己喜欢的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在微课知识点的选择以及设计上尽心尽力。要在短时间内认真学习、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就必须让学习有乐趣,首先微课教学形式要新颖。在微课制作过程当中,使用颜色鲜明的素材和恰当的软件是吸引学生的一种方式,例如:动画花哨的prezidesktop软件、简单大方的图片等,这些内容都能让学习视觉化,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习变得更有乐趣。

根据微课的特点,微课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优势显而易见,以视频形式为主要媒介的微课给学生提供了很多便利。

1、信息技术教师在制作微课方面有明显优势。微课的制作不仅需要平板、手机、电脑、摄像机等硬件,还需要借助形形色色的录屏软件来将教师的讲解和操作过程记录下来,然后再经过后期视频编辑软件的加工处理,最后再应用到实际的学习中。信息技术教师不管是在前期的视频、语音录制环节还是在后期视频的编辑加工环节,都要比其他学科的教师有优势。一般情况下,信息技术教师在这些方面不需要专门的培训,就算使用新软件,软件上手能力也比其他学科教师强,技术方面的障碍和困难几乎为零。

2、“分层教学”得以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体现。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可以划分成若干个小的知识点,教师可以制作层级不同的微课,按照不同知识点的难易,可以将微课分为初、中、高三个等级。学生可以根据个人需要选择性地学习,能力好一点的学生可以选择高级知识点进行学习,能力差一点的可以选择先了解学习初级知识点,最后达到查漏补缺和弥补个体之间的差异的目的。

3、信息技术教学环境更有利于微课的实施。微课课程的学习途径主要是电脑,而信息技术教学也是在机房进行。这就为微课在教学中的应用提供了硬件基础。虽然通过平板、手机也可以学习微课课程,但是普及度还是不及电脑。当然微课课程的实施更大程度上还需要一个平台,这就需要教学环境是网络化的,这样学生才能利用网络随时登录平台,根据个性特点选择相应难度的课程学习。信息技术课堂为微课课程更好地传播应用发挥了重要作用。

4、微课的实施减轻了信息技术教师的重复性工作量。信息技术为小学科,通常都是一个年级只配备一个信息技术教师,每个教师每周十二节课,每周都要对每个知识点进行十二次重复讲解,这样不仅消耗了教师的精力,还浪费了教学时间。如果将信息技术教学的所有知识点做成微课,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爱好、能力程度进行选择性自主学习,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也提高了教学效率。作为新生事物的微课,为广大初中学生提供了崭新的学习的平台,其“短、小、精”的特点不仅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要,也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束缚。将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的理论知识和软件操作方法,转换为更易被初中学生接受的微课形式。微课对于传统教学课堂是一种创新,尤其是在信息技术课堂上的传播更是如鱼得水。它让学生学得更快乐、更高效,让教师教得更轻松。

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性探讨论文

1.教师要做好备课这一基本的环节。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是一门兼生活和技能的创造性活动,这就要求教师的备课不能停留在技术层面上进行设计,还要注意学生对生活艺术的感受。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系统地研究教材,对教材进行第二次创造。作为教师拿到一本新到手的教材,不能局限于对教材内容进行备课,还要通晓整本书的结构体系和系统脉络。因为信息技术的技能结构和知识结构是交叉的,在教材设计上,教师要根据自身的经验和知识特点进行再创造。引导信息技术课堂生动活泼,发挥出教师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挖掘出教材的闪光点,设计生动有趣的导入环节,结合学生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能感受到信息技术知识给学生生活带来的乐趣。

教学情境的创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教师要合理地选择情境,合理地选择情景素材,借助激活知识和技能为教学支点,精心设计情境过程,要以学生的信息素养为积淀。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利用所学知识进行信息技术综合运用,这样就培养了学生信息技术的学习和创造能力,教师的教学目标就能得到实现,教学有效性就得到充分体现。

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社交能力。例如,教师在课堂上把一个课题作为教学任务的载体,就需要帮助学生分组或者学生之间自行组合,通过小组这个集体合作完成任务,这就需要学生的协助学习,既能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还能引导学生之间互相影响、互相感化,小组合作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意识,帮助学生集中学习的注意力,保障教学开展的有效性。

4.结合学生的`差异性开展信息技术教学。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个体,这些个体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也就是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在开展有效教学之前,就需要了解学生的特点,遵循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开展教学。具体包括以下几点:首先,要了解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看法,帮助学生端正学习信息技术的学习态度;其次,就是正确对待学生对信息技术兴趣的差异性,要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的学习兴趣,促使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取得进步;再次,要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有的学生家内没有计算机,有的学生家内安装有计算机,这就需要给不同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信息技术作业,从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最后,是注重学生信息技术程度的差异,有的学生对信息技术的知识了解较多,有的了解较少。这些因素都要求我们信息技术教师根据学生的差异进行因材施教,给每个学生最适合的教学。

二、结论。

总之,有效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不单单是体现在教师有效的备课、上课等教与学的活动,还要体现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以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来促进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我们只有认真钻研教材、备学生、备教材,才能保障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能促进学生学业水平的提高,促进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提高。

信息技术论文

在培训中见识了很多新颖的教学模式,观看了名师娴熟精湛的课堂实录视频,他们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恰到应用,让我受益匪浅,现将此次培训总结如下:

一、教育教学理念有了新的认识。

通过这次培训,我了解了信息技术引发的教育变革,让我对信息技术有了全新的认识,让我树立了“信息技术为教育教学服务”的理念,我明白了信息技术使教育教学赋予更多的内涵,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改变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方式,使我的课堂更具活力,使我们的教学更具实效。

这次培训我认真学习了必修和选修的全部课程,做笔记、做作业、与同行交流,实实在在地学到了信息技术的应用知识。在课堂上我将信息技术融合到教学之中,利用网络资源,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死板无味,无精打采的教学气氛。教师和多媒体、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组合成了一个合理、协调、有创造性和发展性的学习整体,从而使学生的学习不再枯燥乏味。由于其视听结合、手眼并用的特点及其模拟、反馈、个别指导和游戏的内在感染力,故具有极大的吸引力,最终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信息技术的应用,确实给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多媒体计算机把语言、声音、图象、文字、动画、音乐等经过处理后,形成一种全新的、图文并茂的、丰富多彩的形式呈现教学信息,弥补了以往课堂教学中的某些不足,对教学中重点的讲解、难点的突破有很大的辅助作用。同时,化抽象为具体,更加直观和具体地将信息传达给学生,不仅把学生的听觉、视觉等一起调动起来,使学生成为主动参与、发现、探究和建构知识的主体,这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也提高了教学效果和课堂效率。

三、课件制作水平有了提高。

通过学习,掌握多媒体技术,熟悉多媒体软件的使用,了解多媒体课件制作流程已成为当代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而制作课件既要讲究精美又要讲究实用。制作课件是一个艰苦的创作过程,将课件应融教育性、科学性、艺术性、技术性于一体,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强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所以通过此次培训使我学会从网上等多种途径下载视频、图片、flash等资源,以及截取网页和视频等,并将它们整合到课件中等技术操作,从而制作出更加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课件,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行为发生了深刻变化。

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广泛应用,教师不是像以前那样光是翻阅书本、备课写教案,单凭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即可进行教学,而是综合应用多种媒体技术,利用多媒体网络查阅资料、制作课件、开展教学。

在这次的培训学习中,通过看专家的讲座、名师的课堂教学视频,与同行的交流,我找到了自身的不足之处,我将以此为起点,让“差距”成为自身发展的原动力,不断反思自我,促使自己不断成长。我会继续学习深化信息技术基础知识,更好的运用信息技术指导教学。

信息技术论文

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对医院的信息技术及信息系统的建立就给予了高度重视,即便是中小医院的信息化建设也得到了高速发展。甚至一些大型综合性医院都有自己的专门软件支持医院的日常工作。信息技术在医院管理中的应用,能够提高医院的整体管理水平,提高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同时对于医生及病人对于治疗信息的查询也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医院;信息化建设;信息技术;软件系统。

医院信息系统的建设是医院管理的重要途径,这个综合管理系统建立的最终目标是提高以病人为中心的医院管理效率,涉及医院管理的信息都以数字化形式出现和保存。病人交足押金登录一次就可以在医院内的所有科室进行诊治。医生的医嘱和各种检查化验结果都可以在网络内共享。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对医院的信息技术及信息系统的建立就给予了高度重视,即便是中小医院的信息化建设也得到了高速发展。甚至一些大型综合性医院都有自己的专门软件支持医院的日常工作。信息技术在医院管理中的应用,能够提高医院的整体管理水平,提高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同时对于医生及病人对于治疗信息的查询也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信息技术在医院管理中的运用,提高了医院的整体管理水平,由于医院业务多,且内容复杂,业务信息的专业技术性强,医疗过程专业性更强,必须要体现出高科技含量,体现出一种知识型的劳动。医院的信息系统建立,需要具有专业化、知识化和智能化的特点,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医院的日常工作。医院的信息化建设应做好长远规划,科学统筹,为未来的发展预留一定的空间,铺垫良好的信息工程基础。信息系统的软件设计非常关键,需要一家技术水平高,具有丰富软件设计经验的公司承担,核心是以方便病人为目的,发展电子档案,将临床应用作为核心,使信息系统覆盖医院业务管理全过程,方便医院的全方位管理。同时还应该结合旧有信息系统,使新旧系统有机整合,保护医院前期的工程投资,以保证系统发展建设的先进性。

医院作为以治病救人为第一要务的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在信息技术应用的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医院作为社会结构中的一部分,在人民的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是医院的宗旨。信息技术及信息化在医院管理中要实现以下目标:改革以往传统中医院的管理模式,实现数字化管理、信息化管理的新型医院管理体制和医院管理模式。利用信息技术建立医院内部完善的信息处理系统,提高诊治和服务效率,为医护人员及病人提供最大限度的便捷服务。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医院的办公自动化系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医疗研究与教学,推动医护人员之间的业务交流和学习,促进医学的进步和发展。利用信息技术建立全面的针对病人的医学咨询系统、健康咨询系统,为广大群众提供最佳的医疗及健康服务。利用信息技术、现代化的设备,给患者提供远程医疗服务、远程医疗监控等个性化的特殊服务及医疗的智能化服务。

3.1医疗信息系统的建立。

3.1.1住院病房管理系统。

这是医院管理的重要一环,其主要任务是进行医嘱的处理,对治疗过程中医生的医嘱录入、核对、执行、停止等进行数字化处理,以及医学护理工作的安排与处理;住院病人床位管理,增加和删除、病人转房、分配床位等都在系统中体现,还可以进行病人住院病房、床位使用情况的查询,打印各种票单,给上级提供统计报表等。

3.1.2医技信息系统。

该系统是医院日常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核心内容有临床检查、临床检验、医学影像信息等几个系统。在临床检查系统中,医护人员可根据需要在电脑中随时提取病人各种辅助检查的资料信息,用于辅助和治疗参考。临床检查信息系统生活费统(ris)还可以提供病人的申请、登记、报告、检索、统计等信息数据。医疗过程中离不开影像学检查,医学影像信息系统(pacs),在这里存储大量的医学图像信息,这是医生对患者诊断和治疗的重要依据,同时也可以进行学术研究等,都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3.2药品信息系统。

药品是医院治疗病人的物质基础,也是诊疗的工具。药品的管理也是医院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而且药品的种类繁多,条目复杂,做好药品管理,是医院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3.2.1药库管理系统。

药库是药品的集散地,药库管理系统包括药品从购买到保管到发放的全过程,药品采购入库、受理科室申领、受理科室返仓等都涉及到各科室,管理也较复杂。药品的保管是药库管理的重点,定期进行药品盘存、药品报废报损、药库发药、药品调价和相关统计查询等内容,都是药库系统的操作内容。建立药库管理系统,对医院药品的供应、库存、销售等可以信息化管理,实施计划、组织、指挥和控制的有序进行。同时通过该系统还可以对资金实施有效利用,避免积压,减少医院流动资金占用。利用该系统还可以合理指导药品储备,加速药品周转,减少因长期保管带来的损耗,方便各种查询方式与提供统计报表等。

3.2.2门诊药房系统。

门诊药房管理系统是医院日常的主要服务窗口,日常工作的主要内容是向药库申领药品、药品盘存、药品报废报损、药房发药、药房退药、相关统计查询等内容。门诊药房的信息化,是保证门诊药品的有效供应,以及申领、库存、发放等的有序进行,保证医疗业务需要,提供药品储备的第一线信息,减少积压,少占用资金,减少流动资金占用,加速药品周转,方便各种查询和提供统计报表等。

3.3医院的收费管理系统。

3.3.1门诊收费系统。

医院的门诊收费主要是针对门诊病人的收费管理,其主要内容包括门诊病人的挂号、划价、收费。

3.3.2住院部的收费系统。

住院部收费管理是医院资金管理的重头戏,该系统的主要内容包括住院病人入院登记,主要是基本情况的记录,比如患者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婚姻、职业、文化程度、入院科室、门诊医生、病人类别等,费用收取需要按照病人的费用报销情况进行分类设置,工龄年限,在职退休情况,报销或自理情况,病房位置,病人号码等,同时进行押金的处理。

3.4院长查询信息系统。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优化医疗服务工作,提高医院内部各部门的工作效率,增强医院在同行业中的竞争力。强化信息化管理,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搭建迅捷的操作平台,建立以病人为中心的医疗服务体系,充分调动职工积极性;优化业务流程,提高管理水平,增强医院的竞争力。

[2]黄正东,王光华.医院信息系统的运行管理[j].医疗设备信息,20xx.19.

[3]陆凯东.电子病历在中医院的应用[j].医学信息,20xx(,5):766~767.

信息技术论文

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课的起始阶段,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他们思绪带进特定学习情境中,对一堂课教学的成败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运用电教媒体导入新课,可有效地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激发联想,激励探究,为一堂课的成功铺下了基石。

一、以旧联新,搭桥铺路。

如采用这种“温故而知新”方法,在投影片的设计上要找准旧知识和新旧知识的联结点,并因情况而异采用不同的方式。一种是联想式:如教《环形面积的计算》时,可做一框两幅抽拉投影片。教学时,先出示两两半径分别为5厘米和2厘米的圆,让学生先计算出两个圆的面积,然后启发学生想:圆的面积和环形面积有什么联系?能从两个圆的面积得出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最后老师演示抽拉投影片,把两个圆重叠在一起,形成两个同心圆。学生通过形象直观的投影演示,理解了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是用大圆的面积减去小圆的面积,从而实现了知识和方法的“迁移”。学生学得积极主动、轻松扎实。另一种是对比式,如教《有余数的除法》时,先投影显示六个梨、三只盘子,指名学生到投影仪上把六个梨平均分放在三只盘子里,他们很快分完。这时老师在投影仪上又加一个梨,这时继续让学生把七个梨平均分在三只盘子里,结果剩下一个梨无法平均分。趁势让学生思考这两道题: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剩下的数叫什么数?通过观察比较,学生理解了正好分完的叫“整数除法”;不能正好分完的叫“有余数除法”。

剩下不能分的数叫“余数”,这样既温习了旧知识又掌握了新知识。同时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这样对知识得掌握也较为深刻。

二、激发兴趣,启动认知。

创设情境,使学生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是激发学习兴趣,萌发求知欲望,启动认知的有力措施。如教《循环小数》时,为了在课堂伊始使学生产生新奇感,启动思维;同时也为分散教学难点,一位老师制一框形象逼真、彩色清晰的红绿灯投影片。上课开始时将此片映出后老师让学生观察投影片。并让学生说出日常看到的红绿灯,学生说出了交通岗上的红绿灯,并说出了绿、黄、红灯总是依次的变化。这时老师接着说:“它总是按一定的顺序,不断地重复出现,那么我们就可以说红黄绿灯总是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这种现象叫循环现象。日常生活中有这种循环现象。数字运算中也会出现类似的现象。今天老师就和你们一起研究。

这样的教学导入,不但突破概念形成过程中的难点,而且激发了学生的认知兴趣。由形象具体的实物表象直接转入认识数字排列规律,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设障立疑,激发思维。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思维一般都从问题开始。在导入新课时,可以适当创设“问题意境”,提出疑问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和积极思维。一位老师在教《长、正方形面积计算》时,先出示3×5和4×4两个图形(单位:分米)。

让学生想办法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有的学生说:用割补法,把两个图形重合起来比较。有的同学说:用一平方分米的单位进行测量。老师在肯定了同学们积极主动精神后,又提出新问题:“要想知道天安门广场的面积、我们国家的土地面积还能用这种方法吗?”同学们领悟到这种方法太麻烦,不实际。“那么,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求图形的面积呢?到底怎么求它的面积呢?疑问萌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同学们跃跃欲试。开始了新知识的探求。

四、设置悬念,引导探究。

悬念可以造成一种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具有强烈的诱惑力,能激起探索、追求的浓厚兴趣。这是老师常用来设计导入新课的一种方法。设置的悬念应具有“精”、”新”、“奇”的特点,在技巧上则应“引而下发”、“令人深思”。

例如有一位教师教“三角形内角和”时,老师在投影上出示一直角三角形玻璃板(是用三块玻璃拼成的),并提问:“你们知道这个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度吗?”

学生对此感到新奇,渴望得到答案。这时老师并没有把现成的答案告诉学生;而是进一步引导探究。算一算:拿出自己的两个直角三角板,算算每个三角板的三个内角和是多少度?量一量:让学生用量角器度量一下三个内角和是多少度。折一折:让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正方形纸,沿对角线对折,得到一个三角形。这个三角形三个内角和是原正方形四个内角和的一半。然后老师打出投影把三角形玻璃的三个内角拼在一起,帮助学生验证一下自己的探究结果。这种方法,不仅令人耳目一新,而是把学生引入不协调----探究----发现----解决问题的一个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思维之趣,参与之乐,成功之悦。

五、引导观察,建立表象。

实物、教具或投影比语言更有说明力和真切感。运用实物、模型或投影等,有助于学生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协同活动。化抽象为具体,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经验,直观鲜明地揭示客观事物的关系,可以使他们获得较深的感受。

这是教师导入新课通常采用的方法之一。如有位教师在讲“三角形的认识”时,上课开始,投影显示红领巾后告诉学生,红领巾的'形状是三角形。学生建立表象后,让学生例举生活中的实例,教师也参与举例。

投影显示三角旗、房架后,并提问:“红领中、小三角旗、房架,虽然它们的大孝颜色、材料等各不相同。但从它们的形状来看,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引出了三角形的概念。通过直观演示和语言的点拨,为学生理解教材、掌握概念奠定了基矗。

六、创设情境,激发求知。

情境式导入新课的特点是把形、情、境、理熔于一炉。利用音乐、投影、录音、录像等手段以渲染课堂气氛,为学生理解教材提供特定的情境。如一位教师教“相遇问题”时,为扫清学习障碍,创设了这样的情境:用活动抽拉片显示让学生理解“同时”、“相向”两概念的意义。促进了对新知识的探求。

七、利用故事,激发联想。

针对小学生爱听有趣的奇闻轶事的心理特点,在导入新课中,适当引入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故事、寓言、典故、迷语、趣闻等,可以帮助学生开展思维,丰富联想,可使他们兴致勃勃地投入新知识学习中去,变好奇心为浓厚的学习兴趣。例如一位教师讲“分数大小的比较”一课时,老师说:“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个故事,你们想听吗?”这时老师打开录音机:“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

一天,天气特别炎热。师徒四人口渴难忍,让八戒去找西瓜解渴。不大一会,八戒抱着一个大西瓜回来了。孙悟空说:“把西瓜平均分成四份,每人一份。”八戒听了不高兴了。叫喊说:“西瓜是我找来的,不给我六分之一,也得给我五分之一。”悟空乐了,赶紧切了五分之一给八戒。八戒吃完西瓜拍着肚皮说:“我真傻,为什么比应得的还少呢?”听完故事教师说:“你们能告诉八戒这是为什么吗?”这样的导入,既生动有趣,又蕴含着新知识。能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以与教学有关的趣闻、故事作为新知识的切入点,能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为课堂教学成功铺下基石。

当然,导入的形式还远不止这些类型。关键是要掌握人,因时、因地而变的法则,但是不管采用什么方式导入新课,都应当在传授知识、启迪智慧、陶冶情操诸方面取得好的效果。做到生动有趣,引人入胜,言简意赅,有的放矢,尽量给学生审美情趣上的满足。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